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发布 游戏发布

第五人格皮肤特效大全-第五人格杨贵妃皮肤特效

tamoadmin 2024-08-25 人已围观

简介1.“上穷碧落下黄泉”出自哪首诗,下一句是什么?2.『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何典故?3.介绍端午节的习俗(70字内)4.七夕的来历,及风俗?5.文学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上穷碧落下黄泉”出自哪首诗,下一句是什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

1.“上穷碧落下黄泉”出自哪首诗,下一句是什么?

2.『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何典故?

3.介绍端午节的习俗(70字内)

4.七夕的来历,及风俗?

5.文学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上穷碧落下黄泉”出自哪首诗,下一句是什么?

第五人格皮肤特效大全-第五人格杨贵妃皮肤特效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共四十六句为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原文:

长恨歌

白居易 〔唐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

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地转 一作:日转)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飘飖 一作:飘飘)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但令 一作:但教)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

只恨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专宠。

后宫中佳人如云,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向东望无心鞭马任由马前进回京城。

回来一看池苑的地方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伤心落泪。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秋草丛生,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人打扫。

梨园歌舞艺人头发已雪白,椒房侍从宫女红颜尽褪。

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玄宗悄然思念贵妃,孤灯油尽仍难以入睡。

迟缓的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星河泛白天快要亮了。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经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据说他能用精诚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于是道士尽力去寻找贵妃的魂魄。

腾云驾雾如闪电,上天下地找了个遍。

找遍九天之上寻遍九地之下,却还是茫茫不见所寻不得。

忽然听说在海上有一座仙山,这座仙山被云雾环绕隐隐约约。

华美精巧的楼台阁被五彩云霞托起,那里面体态轻盈柔美的仙女数之不尽。

当中有一个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玉环。

使者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绣饰华美的帐子里惊醒。

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珠帘与银饰的屏风接连不断地打开。

半梳着云髻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歪带着花冠就出厅堂来了。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当年贵妃的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者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从仙境遥望人世间,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只看到茫茫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我和君王各自留一半。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时殷勤地托使者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中的誓言只有君王和我知道。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注释:

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重色:爱好女色。

倾国:绝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丽质:美丽的姿质。

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

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侍儿:宫女。

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云鬓:《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新婚之夜。

佳丽三千:《后汉书·皇后纪》:自武元之后,世增*费,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

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列土:分封土地。

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

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

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

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指天子军队。

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

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

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

委地:丢弃在地上。

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

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

玉搔头: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

萦纡(yíngyū):萦回盘绕。

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

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

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

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西宫南苑: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

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

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据《新唐书·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霜华:霜花。

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谁与共:与谁共。

临邛:今四川邛崃县。

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

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何典故?

『爱江山更爱美人』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引申而来

是李煜与娥皇、小周后的风流故事

其典故是: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朝天子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

由于他生于七夕,李璟特别高兴,说:“今宵为七夕,吾儿恰于此日降生,但愿他终生幸福,万事如意,就为他取名“从嘉”,让他一切从“嘉”吧!”李煜是他即帝位后改称的名号。

从嘉天生一副帝王之相:前额宽阔,两颊丰满,口生骈齿,一目重瞳。在历史上,虞舜、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

保大十二年,是从嘉生活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他18岁,奉父皇之旨与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19岁的娥皇结为秦晋。虽然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无论从哪方面看却都是美满的。首先,娥皇有着非常动人的容貌。

她有一双清澈如水的丹凤眼,皮肤白如凝脂,气质雍容华贵,有少女成熟而动人的曲线。其次,娥皇还是一位博览群书,能歌善舞,擅长弹奏琵琶的才女。所以,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但二人一结婚,感情一下子就进入了热恋状态,偶尔分别,便感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婚后不久,娥皇归省双亲。此时恰逢秋雨连绵,秋风萧瑟,佳人离去,独守空帏,从嘉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娥皇的面容、身影不断闪现在眼前,娥皇的芳泽不断从锦枕上散发出来,他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

小别胜新婚。娥皇归来,才使从嘉期盼的心得到抚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觉得娥皇的可爱。一天,娥皇起床后对镜梳妆,从镜中发现从嘉正在痴痴地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那么深情,那么专注,她发现后不由得一笑,高兴地哼起一首歌曲。

为了烘托气氛,从嘉让宫女呈上美酒,夫妻对酒谈情,小饮几杯后,娥皇两颊泛红。"酒不醉自醉",斜倚绣床,脉脉含情地看着从嘉。

接着,挥动着沾有酒迹的罗袖,抽出一绣线放在嘴里,嚼了一阵儿之后,突然将红绒唾向从嘉,从嘉不由一惊,尔后大笑,随即把这一幕写成了新词。

与从嘉结婚后不久,娥皇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很快显露出来。她弹奏的琵琶常使人听得如痴醉,可与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相媲美。

一天,娥皇在从嘉书房里查阅曲谱,偶然得到一册曲的残谱。她感到分外惊喜,她要看看这首舞破盛唐江山的"仙曲"的庐山真面目,美中不足的是这只是个残谱。

她连忙奔向琴室,操起琵琶试弹。她专心致志,冥思苦想,按图索骥,凭着她深厚的音乐功底,终于使失传200多年的名曲复成完璧。根据自己的理解,娥皇对结尾进行了改动,原曲的结尾渐缓渐慢,摇曳而去,娥皇改成了倏然而止。

该曲在宫内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君臣上下一致赞叹娥皇的过人才华。

公元994年,年仅29岁的娥皇突然生病,久治不愈(这时从嘉已做了皇帝,并更名为李煜。本来,从嘉只想做一个风流才子,潇潇洒洒地过一生。但上苍却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做了太子,做太子不到一年,角色还没演好,又做了皇帝。)

见爱妻病倒,李煜茶饭无心,日夜陪伴在娥皇的病榻前,盼望她早日痊愈。为了增强娥皇战胜疾病的信心,他将自己写的书赠娥皇,祝愿她能和自己青春常在。

就在娥皇病情日重,最需要李煜陪伴的时候,风流成性的他却对娥皇的妹妹产生了恋情,并很快发展到频频幽会,这深深刺痛了娥皇的心。

娥皇病重后,她的妹妹从老家扬州前来探视。娥皇之妹因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因后来也被封为皇后,人们便把她称作小周后。小周后比娥皇小14岁,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婀娜少女。

小周后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小周后这次来探望姐姐,被安排住在瑶光殿的画堂里。

这天中午,午睡之后,李煜身着便装去看望小周后。为了给小周后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不让宫女通报,径直走向画堂。来到画堂门口,室内一片寂静,原来小周后午睡未醒。他悄悄掀起竹帘向里观看:

小周后身着睡衣躺在绣榻上,睡衣薄于蝉翼,那醉人的曲线,浓密、乌黑的秀发散铺在锦床上,睡美人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少女特有的体香一缕缕地传来,李煜不由得如痴如醉,更想近前看个真切,嗅个满足,便掀帘而进,却不料碰响了珠锁,发出了虽然不大而在他听来却是震撼心魄的响声……

小周后猛然惊醒,扭头一看,李煜正尴尬地站在门口。这时,李煜只好硬着头皮走向前去,说道:"寡人本想看看小妹,不料惊动了小妹的好梦,真是抱歉之至!"

小周后连忙说道:"不知陛下光临,请恕小妹未曾迎驾之罪。"说到这里,小周后才意识到自己尚穿着睡衣,急忙施了一礼退向了屏风后面更衣。

更衣之后,小周后重新施礼坐下,便问起姐姐近日的病情。谈话之中,小周后无意中向李煜看去,发现姐夫以一种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而且姐夫的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小周后羞涩地低下头来。

为了打破尴尬,小周后说道:"到今日才明白,陛下的一只眼睛和大舜的一模一样。"

"是啊,人们将他与唐尧、夏禹并称三代,那是天下为公的时代。他不但是有名的圣君,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美满的家庭。"

"如何幸福美满呢?"

"他有恩爱的一后一妃,这一后一妃不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都对他一往情深。王后叫娥皇,和你姐姐同名,王妃叫女英,是娥皇的胞妹。她们姐妹俩双双嫁给了舜帝,舜帝南巡时病死于苍悟山,她们姐妹俩哀毁而死。姐妹俩的眼泪洒在竹子上,后来的竹子就出现了斑点,后人叫做“湘妃竹”。

我不想做什么圣君,只想和大舜一样有一双美丽多情的后、妃,此生足矣。"李煜说完,眼睛直直地注视着前方。小周后虽然年龄不大,但异常聪慧,情窦初开,听了李煜的话,已隐约听懂姐夫的弦外之音。但她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惶恐地低头不语。

李煜一言既出,自感过于冲动,便借故告辞。回到澄心堂,回想这次与小周后的会面,一时心潮难平,便填写了一首词

看完这首词,小周后完全明白了姐夫的心意。尤其那一句"相看无限情"写得多么含蓄,又多么浓烈,多么引人遐思啊!她不禁想起姐夫说的大舜和娥皇、女英的事来,莫非姐夫就是大舜再生,姐姐和自己就是娥皇、女英?

要不,为什么姐夫的眼睛长的和大舜一样,姐姐恰好也叫娥皇……

而在李煜那边,"午睡惊梦"之后,小周后充满青春的面容,莺莺燕燕的声音,丰满动人的体态,随时随地晃动在眼前,就连睡梦中也常常与小周后相会。他的整个身心都被小周后吸引了,热恋的火焰烤着他,他实在不能坚持下去了。

何况,以帝王之尊,小周后为什么不能为我所有呢?只是,娥皇正在病中,不能不照顾她的情绪。于是,他写下了约小周后夜半到移风殿幽会的密信,派宫女送给小周后。

接到密信,小周后认定自己就是女英第二,决心按期赴约。三更之后,月光朦胧,万籁俱寂,小周后轻出画堂,慢慢向移风殿走去,只是脚下的金缕鞋发出有规律的响声,让她感到惊心动魂,只好脱下金缕鞋,提在手上,前瞻后顾地向移风殿走去。

来到移风殿,推开殿门,只见李煜正站在花架前望眼欲穿地等着她的到来,她猛地扑向李煜的怀抱。由于初次与男性接触,浑身上下猛地一阵颤抖,娇喘吁吁地对李煜说:"奴家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任你尽情地爱吧!但愿日后不要辜负奴家啊!"

李煜没有言语,只是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然后万般柔情地拥着小周后走向绣榻,二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第二天,李煜回到澄心堂,激动地将昨夜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词

夫妻之间对于彼此的感情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在女性一边尤其如此。开始娥皇对于李煜近几日很少来看自己感到纳闷。后来,她见到了妹妹,说是已被姐夫接来多日,几次来看姐姐,都碰上姐姐在昏睡。听到这里,娥皇什么都明白了,她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没有再与妹妹交谈。

娥皇死后,回顾10年来的恩爱生活,李煜痛心疾首,内疚不已。他亲临娥皇灵前哭祭爱妻,并写下长达2000多言的祭文。在祭文中,他横溢的才华,真挚的感情,极力颂扬娥皇美丽的容貌、超人的才华,重温了他们伉俪情深的恩爱生活。最后,不顾自己的身份,署名"鳏夫煜"命镌刻在娥皇陵园的巨碑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帝王:

一、周幽王姬宫湦与褒姒

周幽王对褒姒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有了儿子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如此爱屋及乌,褒姒之福而国家之患也。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最终西周果然灭亡。而周幽王丢了江山却流传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虽然听之荒谬,但是这个博美人一笑的典故令天下女子动容啊!

二、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

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刘邦手下有不少人会唱楚歌,项羽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夜晚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楚营里的将士们听见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

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著爱妾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唱罢,拔剑自刎。项羽悲痛万分,最后于乌江慷慨地自刎。项羽的《垓下歌》使这位铁血男儿多了一些柔情,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广为传颂,同富贵,共生死,凄美而震撼。

三、汉宣帝刘询与许平君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18岁的刘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随后即被立为皇帝。改名刘询。许平君出生在一个境遇凄惨的家庭里。许平君的父亲名叫许广汉,许广汉和刘病已是忘年交。

很自然的,刘病已认识了许平君,也掀起了一段让人感伤的帝国情事。而这位许平君更是史有明载得到皇帝丈夫爱情的为数不多的后妃之一。当时刘病已的处境贫寒并没有妨碍他和许平君之间的夫妻情谊。

许平君对丈夫体贴入微,刘询活了十七年,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人嘘寒问暖是个什么滋味。他对不嫌弃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感激涕零。结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还不满百日,刘病已被霍光选中,成为大汉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初登大宝的刘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权重。作为武帝的托孤忠臣,霍光的确是兢兢业业为汉家天下着想,刘病已感激霍光拥立之余又有几分忌惮。于是刘询对霍光是礼敬有加,对霍光,刘询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就只除了一件事——立皇后。

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之女霍成君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于集体上书。然而,这时候,皇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

这道寻故剑的旨意情真意切,每字每句都在讲述皇帝眷恋旧情的心意。总算群臣也是揣摩上意的好手,开始一个个请立许氏为皇后,许平君成为大汉皇后。这便是典故“故剑情深”的源头。患难夫妻,糟糠之妻,刘病已对许平君的爱之深,情之切,令世人感动。许平君应该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吧!

四、汉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刘秀没即位前曾说:“作官当作执金晤,娶妻当得阴丽华”。

当时的刘秀还没有天下大志,觉得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当执金吾,娶阴丽华。刘秀即位后,欲封阴丽华为后,但当时的政局不稳,刘秀只能封郭氏为后。后来刘秀还是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此时的阴丽华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了,这就是传说中最浪漫的事,与你慢慢变老。

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作为皇帝刘秀算是很痴情专一的皇帝了。阴丽华一生谦德,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刘秀一生信任阴丽华,全靠她的辅佐而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这才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时代。

然而像他这样的帝王、像他和阴丽华这样少年盟誓、一生相守的浪漫爱情故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就这么一个吧。

五、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与冯润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于是把她娶到宫里。

可是太后却不喜欢冯**,没隔多久,就以冯**得病为由,把**赶出宫外,并且立冯润的妹妹为后。孝文帝斗不过太后,就忍了下来。三年之后,冯太后去世了,孝文帝立即把冯润**接进宫内。可是冯润**回宫后竟然把自己的妹走,还毒死了另一个嫔妃高美人,并把她的孩子抢来当继子。

孝文帝太爱冯**了,忍受了她所做的一切。后来,冯**又策划谋杀孝文帝,未遂。孝文帝还是很爱她,又忍受了这一切,没有杀她。

但孝文帝的心已经碎了,终于在33岁那年郁郁而终,在临死前下遗诏,要冯**随他到天堂见面,死也要一起死。这样的男人真是痴情到无可救药,不管他所爱的人对他如何残酷,他还是爱着她,就连死也要在一起。然而痴情总被无情负,可怜可叹啊!

六、北齐后主高纬与冯小怜

高纬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北齐武成帝高湛的长子,母亲为胡皇后。少年时容仪美好,为父亲宠爱,拜为王世子。是北齐的最后一位皇帝,共在位12年,一生干尽荒唐之事,在历史上也属于恶君昏帝的“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残暴的男人,却是一个痴情种!高纬本是好色之徒,无能之辈,但认识了冯小怜之后就再也离不开她了,就是上朝时也把她抱在怀里。冯小怜得宠,皆因她和高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弹琵琶,工歌舞”(《北史》),一样有着艺术天分,一样是不可多得的实力派。

小时候的冯小怜,出身寒微,是我见犹怜;被高纬宠幸之后,是呵护备至、爱怜有加。周朝进攻齐国时,高纬竟说,只要冯小怜无恙,战败又如何?

被虏后唯一个请求就是“乞还冯小怜”。高纬用情之深,冯小怜深受感动,后来虽然换了两个丈夫,但还是想着高纬,一天弹琴时弦断了,于是作诗一首:“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然后自杀。高纬为情所迷,就爱情而言,他绝对算得上痴情种。

七、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玄宗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李隆基人到中年,他的爱情竟然从博爱转化为专一。

杨玉环和李隆基实在是千年等一回的恩爱夫妻,他们俩恩恩爱爱双双对对,“春从春游夜专夜”,杨玉环的美貌也让李隆基“尽日君王看不足”。当然,为讨杨玉环的欢心,李隆基也对杨玉环的兄妹封官加爵,杨国忠从流浪汉摇身一变当了金吾兵曹参军,杨玉环的妹妹也成了虢国夫人。

李隆基恨不得把整个天下都给了杨玉环。他们俩一个是梨园始祖,一个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对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谓流传千古,还有很多诗词歌赋来赞美,也许爱情就是这么美好而令人羡慕吧!

八、南唐后主李煜与娥皇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南唐后主李煜是南朝天子中代表性的一位。李煜年逢18岁,奉父皇之旨与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19岁的娥皇结为秦晋。虽然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无论从哪方面看却都是美满的。

娥皇有着动人的容貌,雍容华贵的气质,还是一位博览群书,能歌善舞,擅长弹奏琵琶的才女。所以,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但二人一结婚,感情一下子就进入了热恋状态,偶尔分别,便感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李煜一首《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两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写尽对娥皇的深切思念。公元994年,年仅29岁的娥皇突然生病,久治不愈。

李煜见爱妻病倒,李煜茶饭无心,日夜陪伴在娥皇的病榻前,盼望她早日痊愈,并写了《后庭花破子》赠娥皇,祝愿她能和自己青春常在:"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这也是世人熟知的那首亡国之作《玉树后庭花》。

九、明孝宗朱佑樘与张皇后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即位后,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当时的朝政焕然一新。孝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后来人们把孝宗统治时期称赞为“弘治中兴”,明孝宗朱佑樘的后宫只有皇后张氏一人,恩爱如民间夫妇。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再者说,张皇后本人的性格也许较为活泼,对孝宗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有史料称张后为“骄妒”,从后来她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张后确实也绝非庸常之辈。

作为明朝的中兴明君,朱佑樘最具人格魅力,他勤政,为人宽和,私生活严于律己。虽然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情节,但是面对无尽的诱惑,他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的妻子,难能可贵,其实爱情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而作为帝王,这样的平淡就可贵了。

十、清世祖顺治与董鄂妃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清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岁亲政。顺治皇帝也是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的皇帝。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

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顺治皇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侍宴。

顺治皇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

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从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妃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

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

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欢喜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顺治死后,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最后,顺治皇帝积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仅仅三个多月后,就溘然离世。能让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见,董鄂妃绝非一般女子。而顺治皇帝的痴情也是令人羡慕和惋惜。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70字内)

民间习俗

编辑

传统民俗

端午习俗?[61]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62-66]?

习俗活动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端午是个好日子,据《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63]?[67-69]?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1]?[70-73]?

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扒龙舟

扒龙船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5]?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74]?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75-76]?

挂艾草与菖蒲

挂艾草与菖蒲(3张)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77]?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76]?[78]?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79-81]?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具体起源年代无考。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据说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80]?[82]?

放纸鸢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83]?

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杂药,可治百病。”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84-86]?

拴五色丝线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87-88]?

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89]?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90-93]?

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94-95]?

浸龙舟水

“龙舟水”成因示意图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96-100]?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101]?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102]?

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103]?

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104]?

避五毒

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77]?

药、制凉茶

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西汉末《大戴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杂药,可治百病。”中国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84-85]?[87]?[105]?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雄黄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84]?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104]?

跳钟馗

跳钟馗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106]?

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107]?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108-109]?

特色饮食

粽籺

粽籺: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110]?

雄黄酒

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黄

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打糕

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111] ?

煎堆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111] ?

各国端午节美食?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112]?

日本:粽子/槲叶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113]?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越南: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

七夕的来历,及风俗?

●七夕的来历和传说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样美丽动人的......

七夕别称“星期”的背后,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一划,昔日清浅的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七夕节的习俗 (相关链接:地方习俗)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有些妇女,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作“青苗会”,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这个神名,用来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东京城里所卖的磨喝乐,以来自苏州的最为精巧,号称天下第一。用来进贡宫里的磨喝乐,其可爱精致自不在话下,奢侈一点的,甚至以金银铸造而成。其实,磨喝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喝乐的生平中,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

除了磨喝乐以外,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几天,市面上还会推出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例如以蜡铸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鸳鸯、等动物之形,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又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在摆一写小茅屋、花木在上面,作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开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作成的双头莲,造形可爱,颇受时人欢迎。

这许多应节植物成的各色花样,充分显现了一个盛夏节日的活泼朝气。而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又促成了另一项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现代的科学报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的确具有杀菌的效果。历史上关于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过几则有趣的小故事。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监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世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以上所诉,大多是民间过七夕的逸事,而古代的宫廷又是如何度过七夕的呢?贵为一国之君,皇室的排场自然非平民可比。南朝的齐武帝曾兴建一座城楼,每逢七夕,宫人都登楼穿针,称为“穿针楼”。历史著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视七夕,他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楼高百尺,可容纳数十人。又在楼上陈设各色瓜果酒晡祭祀牛郎、织女。宫中的妃嫔们则各赐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先穿过者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引得大家争相仿效。

●七夕的食品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

●王侯的七夕

在许多七夕的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古代的天子拥有三宫六院根本是极平常的事。每位后宫佳丽莫不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君王的宠幸,她们所凭借的最大本钱就是美貌。但,俗语说:“色衰爱驰”,就连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亦不免有秋扇见捐的恐惧。

某年七夕,在夜凉如水的长生殿,杨贵妃看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除了羡慕他们坚贞的爱情外,同时也兴起了对自己地位的感慨。忍不住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唐玄宗听了以后,也深受感动,便和立下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约。这段凄美的爱情,经过后代文人的彩笔描绘,变得家喻户晓。

白居易的《长恨歌》及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传颂一时的名句。

另一位浪漫国君——南唐后主李煜,在未亡国前,宫中的生活极尽风雅之能事。每到七夕,就命女在宫中用红白罗百匹,拉开象征天河,隔天再收起。李后主降宋后,过着遭人软禁的生活。有一七夕,他因思念故国,就填了一首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召来以前的宫女唱。宋太宗知道以后大怒,下令赐死。一代词人竟以七而丧命。

文学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文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多的方面相关的历史研究,还有文学作品的创作,通常人说的“文学”一般只是文学艺术。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所以用这个概念不轻松,但是最终还是体现在文学的作品上。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文学,只是人们没有在意罢了。小孩子的时候先是学习说话,然后是学习写字,开始写作文,到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能当作家。

文学作品是文学发展的表现,尽管它很大程度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文学不是深奥的东西,就像接受流行文化以后,也不觉得有什么更特别的,在很多人眼里搞文学就是非常人,实际文人也在生活里面,不同的是文人思考生活、总结生活、反映生活。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不是每个文人都像鲁迅那样不停的战斗,相比之下简单的适应生活的人,还是缺少开拓精神的,至于一些伪善的人,在生活里面到处都是,伪文人也是存在的。我个人认为真文人是心中“有耻的”。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学的,从广告词到小商品的标签,话剧的台词,**,流行歌曲都含有文学的内容,今天看到一句广告词“西湖床垫,千锤百炼 ”。小学就开始学习汉字,那时候学的很多的汉字只是表面的,中国的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它附带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认真的去探求文字的奥秘,这是中国人要认真去做的。中国古代的文学是很灿烂的,诗词歌赋流传到今天,这一点很多人了解,但不一定真正用心的去读过,中国的古代的思想没有西方的那样有很清晰的脉络,但是这些思想很多都蕴涵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面,“学不可以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等,实际上中国人读懂古文的人不多,文化传统就剩下“文言文”了。研究文学史是文学学习的重要的内容,我们不缺乏能力而是缺乏系统,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全民素质。

文学也是受到生活的限制的,搞文学创作,首先要在文字上下工夫,博闻广见,作者用心写的才作品才是文学,必须强调的文学是有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不是文学,文学蕴涵着美和文化底蕴。文学创作很多人可能就会简单的认为就是、剧本、评论、散文等等,和文字相关的东西,这是从读者的角度说的,从文学创作的本身说,这是文人对生活的体验的感受和逻辑思维的重新组合,里面有真实、有美,真正的作品是凝结着作者的心血的,璐瑶的作品给很多人真实的感受和感动,那是因为作者用笔在反映现实的生活,这生活离我们不远,作品背后努力则是作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

文学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创造,就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一样。不仅如此,这里面给人们带来的美的感受和生活领悟,是很多意识的东西是物质发明所不具有的。很多人也认为写文章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经常写就会写的很好,文学的创作不是文字的游戏,当然文学形式是多样的,人们对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的阅历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读者的角度,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同样也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还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是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可能会很长的篇幅,这就要读者坚持看下去,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你需要的东西在里面。我并不反对文人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文学的作品才有多样性,我也认为文人也要不断地创新表达到形式,作者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要让人们欣赏作品,但是从创作的机理上,我决不认为出书多买书多的人就是优秀的文人,商业作品其实就是商品,抄袭重复,没有灵性,这一点很明显。很多之名作家的作品经久不衰,而且一般不会高产,好的东西是经的起考验的,比如钱钟书的《围城》,郁达夫的散文。

文学尽管很庞大的事物,可还是要由人来做的,在强调创作水平的同时,也是要我们做合格的读者和观众的,经常会有朋友说什么什么书读不懂,什么**不喜欢看,社会里面还流行所谓的“高雅艺术”这样的词汇,除了个人的喜好,再就是理解的能力,还就是环境的影响,里面有作者的思路,很多人不愿意动脑子,所以看不进去。今天**很多也是在演义文学作品,如果导演改个套路,很多人的思维就跟不上了,这些都是作为读者的思维不进步所致,说过了文学也是文化,文化没有界限,只是看你对它的态度。

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06年试题

文学史试题

一 名词解释

骚体 苏李诗 文章四友 郊寒岛瘦 游仙诗 春秋笔法.

花间鼻祖 明代四大奇书 临川集 清空 公安派 水浒传七十回本

二 论述

1 左传的艺术特色

2 杜甫叙事诗的特色

3 《牡丹亭》艺术特色

4 分析《红楼梦》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等人物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评论

一 把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2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登临意

3 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执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飞患病及内外艰,无不与试者。艾南英《自序》

4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勃。杜甫《咏怀五百字》

5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二 名句填空

1 —— —— 君为轻

2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3 田园将芜胡不归?—— ——

4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诗 填最后一句

5 ——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6 试问闲愁都几许—— —— 梅子黄时雨

7 —— —— 赏心悦事谁家院

8 碧云天—— —— 《西厢记》

三 简答

1 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目的是什么?”以乘韦先“反映什么风俗?

2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表达什么 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现象

3 柳宗元《登柳州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背景?为什么有这种感情?

4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顾 还是碎骨粉身全不顾? 用诗歌格律说明你的理由?

5 《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其中随园主人是谁?七略是?四库是?

四 写评论文章

1 吴嘉纪《绝句》”白头灶户....“

2 钱大昕《弈喻》第二段

2005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作品阅读和评论

一,翻译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第一大题:翻译下文

1.以粟易机械者,不为厉陶冶。《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2.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杜甫《咏怀五百字》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4.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宗臣《报刘一丈书》

5.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蒲松龄《席方

6.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7.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

8.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苏轼《方山子传》

二,名句填空

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杂花生树,群莺乱飞;__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_;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

三,简答

1项羽本纪,别姬一段反映项羽的性格;

2怀旧空吟闻笛赋用的什么典故;

3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为啥意不佳?

4顾炎武什么诗说张季鹰什么。

四,论述

1,鲁迅说陶渊明不静穆所以伟大,结合作品理解;

2,李清照的白描,结合作品分析;

五,评论写作各400字

1,水仙子,瓦匠,什么词。

2,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也自有。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里多。袁枚《马嵬》

2005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4*5)

1 兴观群怨; 2 太史公书; 3诗缘情而绮靡;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5 三教合一; 6郊寒岛瘦; 7苏门四学士; 8清空; 9清真词;

10元曲四大家;11四声猿; 12竟陵派; 13立主脑; 14红学

二,论述(4*20)

1,你是怎样看待《庄子》思想特征的。

2,你是怎样看待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

3,“易安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你是怎样看待《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的。

2004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70分)

1 风雅颂 2变文 3 建安文学 4神魔

5 府 6夺胎换骨 7玉苠堂四梦 8唐宋派

9 阳湖文派 10程乙本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一生低首谢宣城 13格调派 14举人

二,解释(每题20分,计80分)

1,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2,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

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 你是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2004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70分)

1 风雅颂 2变文 3 建安文学 4神魔

5 府 6夺胎换骨 7玉苠堂四梦 8唐宋派

9 阳湖文派 10程乙本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一生低首谢宣城 13格调派 14举人

二,解释(每题20分,计80分)

1,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2,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

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 你是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2004年古代文学专业作品阅读和评论试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

2, 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3, 六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4,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白居易《轻肥》)

5, 信宿而返。(白行简《李娃传》)

6,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无人墓碑记》)

7, 济宁府东门外有个冯主事,丁忧在家。(冯梦龙《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8, 洵千秋间气,天挺人豪。(李玉《清忠谱》)

9, 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

10, 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蒲松龄《席方平》)

二,填空(每题3分,共25分)

1,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 。

2,余霞散成绮, 。(谢眺《晚登三山望京邑》)

3, ,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典故(共15分)

1,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謌。(江淹《别赋》)

2, 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王勃《滕王阁序》)

3,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你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马致远《汉宫秋》)

四,简要回答下面问题(共20分)

1,《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请问梁惠王从庖丁之言者所体会到的究竟是何种养生之道?

2,曹植《洛神赋》又名《感 甄赋》,你是否相信感甄之说?(说明理由)

3,孟浩然《临洞庭湖增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作者用此二句表达什么意思?

4,刘辰翁《柳梢青.春感》:“笛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此三句描写的是何景象?表达的是作者何种感情?

五,对下面两首作品进行评论,每篇评析文字不少于400字。(80分)

1, 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130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2003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题 古代文学作品评论与写作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0)

1,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幽风.七月》)

2,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秦晋肴之战》)

3, 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4,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魏其武安侯列传》)

5,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七哀诗》)

6,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谢灵运《登池上楼》)

7,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8, 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将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9,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10, 喜算术,尤明天官,中夜则骑危视列宿。(章炳麟《徐锡麟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据的典故出处(1分)及涵义(3分)(4*10)

1,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跌渫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3, 清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王勃《滕王阁序》)

4,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在狱咏蝉》)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见赠》)

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苏轼《留侯论》)

8,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文天祥《正气歌》)

9, 借手杀仇长乐老, 脋肩媚贵半闻堂。(孔尚任《桃花扇》)

10,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张维屏《三元里》)

三,简答题(1-8题每题3分,第9题6分,共30分)

1,《幽风.七月》中,“一之日”、“二之日”指的是什么?

2,“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这里的“轻车”何指?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参”、“井”二词何指?

4,“五岳祭秩皆三公”(韩愈《谒衡岳庙》),请解释此句。

5,“今体被衣冠,座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李朝威《柳毅传》),何谓五常?

6,“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欧阳修《秋声赋》),何以说秋为刑官?

7,(崔宁)“就谭州市里,讨间房屋,出面招牌,写着‘行在崔待诏碾玉生活’”,“行在”一词何义?

8,“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袁宏道《徐文长传》)

“永陵”一词何指?

9,写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词之平仄。

四,对下列两首作品进行评析,每篇评论不少于400字。

1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

2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2003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题 中国文学史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春秋三传 2永明体 3转益多师是汝师 4 梦窗词

5 行卷 6 文起八代之衰 7 四声猿 8榜眼

9 公安派 10程乙本

二,简答(每题25分工100分)

1, 你是怎样看待《诗经》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的?

2, 举例说明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3, 你是如何评价《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

4, 你是如何看待《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

2003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科目:古代文学专题

一、 阅读下列评论文章,将其中一个或两个论点加以深化(50)

《长安古意》和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李峤《汾阴行》一起,突出地显示了初唐歌行在改造宫体诗上的努力和所达到的全新的境界。张若虚(660?—720?)的《春江花月夜》的产生可以说是这一改造运动的顶点

这首诗体现了永恒的世界与短促的生命的对立,真纯的爱情与惆怅的别离的对立,无情和有情的对立。诗人惊愕地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不朽的宇宙,以高度的敏感和多情歌唱着人世间的别绪离愁。它发源于南朝的宫体而大大地超越了宫体,因而也就替盛唐以下无数美丽的抒情诗铺下了道路。

二、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长生殿》中李、杨爱情的看法(50)

与主题探讨同时,本期学界对应如何评价李、杨爱情以及洪升对此的描写再度引起争论。就持论态度看,也主要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但与五六十年代以否定意见为主不同,本期学界则保险为两军对垒的局面。

(一)“否定说”

与五六十年代仅以“帝妃之间不可能有真挚诚笃的爱情”为由而对李、杨爱情予以否定不同,本期持否定意见者,着眼点则多所变化。大致而言,有三种看法,即“庸俗情趣”说、“先天不足”说和“泛情”说。

章培恒《洪升年谱.前言》主“庸俗情趣”说:

洪升在刻画李、杨之情时,也流露出了明显庸俗情趣。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玩弄女性的态度(见《春睡》、《惊变》等),也完全以赞赏的笔调来描绘。换言之,他是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这种态度都作为“情”的表示而加以渲染的,这就进一步暴露了他所赞美的“情”的实质。也正因此,无论是李、杨之“情”本身,还是对李、杨之情的歌颂,都是封建性的东西。

董每戡也认为:“李隆基对杨玉环并没有什么真挚的爱情,她跟梅妃一样只作为他卸欲的工具而已……杨玉环对李隆基的爱情也不是唯情主义的真挚,只不过爱他是个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周明对李、杨之情也不以为然:“明皇对杨妃的爱,说到底,就是对女色的享受和迷恋,《春睡》和《窥浴》两出表现得最为清楚。”至于杨妃,也不过“是后宫三千佳丽争夺专宠斗争中的胜利者”,“所谓杨妃对明皇的爱,说到底,是她对地位的争夺和保卫而已”。而“正是这种男欢女爱的情欲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所以,《长生殿》围绕着“情”实际上展示了这样的内容:“情的沉迷,情的祸害,情的顽固,情的幻灭。洪升认为帝妃的情欲是‘孽障’(《情悔》),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渊薮,因而应该归于幻灭。”

与上述三家主要着眼于李、杨爱情中的“庸俗情趣”而予以否定不同,王永健虽也认为“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中,都杂有卑劣的企图”,但同时指出:“李、杨的关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身为封建帝王后妃的李、杨,其‘钗盒情缘’必然是‘逞侈心而穷人欲’”。“它不能与张生与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生死死为情多’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等量齐观”。

与上述三家主要着眼于李、杨爱情中的“庸俗情趣”而予以否定不同,王永健虽也认为“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中,都杂有卑劣的企图”,但同时指出:“李、杨的关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身为封建帝王后妃的李、杨,其‘钗盒情缘’必然是‘逞侈心而穷人欲’”。“它不能与张生和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生死死为情多’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等量齐观。

吴国钦也认为《长生殿》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剧,蹩脚的爱情戏”,“剧作本身的爱情描写可悲地失败了”。“这首先是因为:传统的李、杨故事中的不道德的成分及祸国殃民的因素,给人欣赏李、杨的爱情造成严重的障碍。”其次,李、杨爱情本身并“不具备纯真的特征”,而洪升“却又要在后半部赞颂李、杨爱情的专一与纯真,这就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次,“李、杨爱情并不具备古典悲剧‘崇高’的审美特质”,而“把纯真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一对误国的帝妃身上这究竟有多少美可言呢?”

显然,王、吴二人更多着眼的是帝妃之恋的“先天不足”,并由此对剧作中的爱情描写予以否定。

邓兴器则认为李、杨爱情描写的失败,主要在于洪升“提出了一种纯属主观意识的‘情’的观念”:

郭子仪、雷海青之所以忠,是“总由情至”;杨国忠、安禄山之所以*,皆“无情耳”。有情的终于灭贼复国,杀身成仁;无情的终于“乐极哀来”,身败名裂。在李隆基、杨玉环的身上则同时含有这两方面的因素。既有“真情”的一面,也有“寄情声色”,用情不专、不真的一面。……显然,像这样把决定人们政治立场和国家兴亡变化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个人意志和感情在起作用的思想,不但哲学上是荒谬的,政治上也无异于是在宣扬一种对封建王朝决定忠忱的“至情”。在这一点上,洪升所说的“情”,与他的前辈汤显祖所提倡的反理之情,是有着不同的政治内容的。尤其是从这种“情”的观念出发,洪升还进一步提出了所谓“情悔”的思想,更是有害而荒唐的。

着眼于洪升“纯属主观意识的‘情‘的观念”实即“泛情观”对其爱情描写的负面影响,与前述诸论大异其趣。

(二)“肯定”说

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学界主要强调李、杨爱情的精诚专一,本期持“肯定”说者几乎都指认《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描写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理想,只是在立论角度上各有不同而已。

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曾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有感于此,本期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对两剧之“情”的比较,以把握和理解《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

最早从这一角度进行阐说的是刘辉。其《洪升与〈长生殿〉》一文即认为:“洪升所讴歌的这种真挚爱情,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对于禁锢人们爱情的封建宗法制度,是一股冲击力量,是《牡丹亭》的继续和发展。”在《爱情和时代的悲剧》一文中,刘氏又进一步指出:

在生死不渝的爱情追求上,《长生殿》可以和《牡丹亭》相媲美。这种生生死死求索执着的爱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理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换句话说,《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迸发出时代理想的火花。这在封建社会后期,理学统治的那个时代,更加可贵。李、杨爱情的美学价值,首先体现在这里。

赵山林也认为:“《长生殿》中的‘情’与《牡丹亭》中的‘情’,在包含民主因素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长生殿》中的‘情’是对《牡丹亭》中的‘情’的继承”: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爱情追求,鲜明地表现了“反理之情”巨大力量。洪升的《长生殿》通过杨玉环的爱情追求,同样热情地讴歌了“感金石回天地”的“真情”。两剧人物形象不同,“情”的表现形式有别。……但在包含民主因素这一基本点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牡丹亭》当然是冲击了封建理学的统治,《长生殿》又何尝不是对封建理学的一种冲击!封建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在《长生殿》里,作为“臣”、“妻”的杨玉环却向作为“君”、“夫”的李隆基要求平等、专一、始终不渝的爱情,而且居然如愿以偿。很显然,这是封建时代妇女要求解放的一种曲折反映。

黄天骥《论洪升的〈长生殿〉》一文则着眼于李、杨爱情的特殊身份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认为,在封建时代婚姻关系中的一夫多妻制和宫廷生活的特殊情况下,杨玉环的嫉妒和专宠,实质是要求丈夫爱情专一,这当然是合理的。“洪升同情杨玉环的处境,同情她的妒,这反映了他对封建时代婚姻关系的看法。他希望看到夫妇爱情专一……洪升注视着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命运,提出爱情专一,精诚不散这一 不可能实现却又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无疑是民主思想的表现,是封建时代妇女要求解放的曲折反映。”

自己做一遍吧,再看书找答案,记得牢撒^^

希望能帮助你~加不加分无所谓,祝你成功~